2018“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阳光救援队队长张玉忠和他的救援团队成员、志愿者一起携手协助引导观众、维持现场秩序,为本次国际青少年足球比赛做应急安全救护保障工作。
接到保障工作通知后,从数次生死困境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张玉忠,情绪上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但他依然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类似的后勤保障工作阳光救援队已经参与了无数次。救援队成立十年来,300余次应急生死救援,张玉忠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路上。
救援不能单靠个人的满腔热血
阳光救援队队长张玉忠,今年已经47岁。“自2003年起我就爱上了户外登山运动,时间长了就自然结识了一批爱好户外登山运动的朋友”,张玉忠告诉记者。在朋友圈里,张玉忠的登山速度名列前茅,由此还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形象外号“穿山甲”。
▲2013年3月6日三标山大火,在途中边制定救援计划边吃饭。
张玉忠加入公益救生组织的朦胧意识始于2006年的一个周日,那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驴友电话,棉花山有位游客受伤需要救援,他立即叫来了三位登山驴友带着担架前往救援。当他们赶到地方时发现伤者斜倚在山路旁的一棵树上动弹不得,走近打探才知道是一名登山不慎摔倒而致使腿部严重骨折的游客,红肿的骨折处高高地突出像个小山包。当他们要抬伤者上担架时,伤者疼痛难忍、汗流如注,顿时张玉忠不知所措。正巧这时有位懂得医术的驴友经过,见此情景主动请缨给患者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处理,这才抬上担架送至医院。救援结束,张玉忠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半。
▲2012年12月底崂山搜救“老高”。
“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但同时也意识到紧靠个人的满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力量参与进来。”第一次体验救援行动的张玉忠感触良多。
“那一次差点就没能回来”
为了不错过救援行动,张玉忠把个人手机号作为阳光救援队的救援电话,24小时待命的电话也经常会接到骚扰来电,给张玉忠的个人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即便如此,这么多年来张玉忠从不敢让手机关机或静音,生怕错过任何一次的生死求救。
▲为了让队员们掌握救援技能,张玉忠总是亲自示范。
在数次救援中,张玉忠经常命悬一线,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三标山的那场大火。“那一次差点就没能回来。当时队员一到现场就想往里冲,我告诉他们稍等一下,我先进去查看一下火情。”张玉忠回忆,尽管当时他随身携带了一条湿毛巾,但火场内的烟雾仍让他差点儿窒息。从3月6日下午三标山山林发生火灾、7日上午大火被扑灭,再到9日上午因为大风,山火复燃蔓延,他们在山上坚守了4天。“每天下午三点才能吃上一天的第一顿饭,人累得只要蹲下来歇一歇,便感觉头晕得要倒下来。”张玉忠说。
2012年9月胶南发生水灾,他在一人多高的深水中帮忙抬伤员;2012年年底上崂山救助失踪的市民,在零下十多度的道观里住了5天,这次救援也持续了12天。这些年,但凡有较大的救援行动,总会有张玉忠和他的队员们的身影出现。
即便生活拮据,救援的脚步从未停歇
装备费、交通费、通信费、餐费……这么多年走下来,救援队的运营基本靠张玉忠和队员们往里倒贴,最近一段时间才开始有社会单位援助一些救援材料。
为着这份在很多人看来“不务正业”的事业,张玉忠一直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生意委托给别人打理。后来没有资金购置救援设备了,就变卖修理厂,这曾让他的生活一度陷入拮据,也遭到身边亲朋好友的不解与疑问。
▲“歌德杯中国”现场的张玉忠和国际友人
▲阳光救援队在“歌德杯中国”开幕式(前排右一为张玉忠)
张玉忠还有一个品茶的爱好,现在唯一算得上经济来源的是他开的一家茶行,如今这家名为旺宏香茶行的店铺却终日门庭冷落。“品茶这件事是个慢功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好好经营。然而救援行动却是刻不容缓,每当有大的救援行动店铺就不得不关停几天。”张玉忠告诉半岛记者。
当半岛记者来到张玉忠的工作室时,看到有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义务帮助整理材料,筹备“哥德杯中国”的宣传和保障工作,“与其假期在家闲着,还不如做些公益,从张队身上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阳光救援公益组织当中。
在张玉忠的努力下,阳光救援队快速发展成为一支全天候24小时随时可以开赴救援现场的民间志愿者救援队伍,下设六个部门,目前已有正式队员360人,有待转正的队员300余人,登记注册的志愿者1000多人。“很多时候,我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可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责任推着你去做这件事。生死救援,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敢停,不能停。”张玉忠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