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文章中常常引经据典,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智慧。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学习之道
0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讲话原文
习近平主席今夏在青岛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在讲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时,他使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典故。
习近平:“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出处与释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原意是说孔子登上家乡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天下就会一览无余,感觉天下也变小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的境界会随着站位的增高而不断提升,人的格局也会因为视野的开阔而不断拓展。
引用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引用这句话,是对上合组织功能的新思考和新期许,那就是希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站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凝聚共识,同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维护人类和平正义,使得上合组织成为维护地区合作发展、形成良好地缘政治秩序的基础,共同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0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讲话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出处与释义
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全诗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两句诗的意思是: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引用意义
人们传诵“不畏浮云遮望眼”,敬佩的是改革者那种高瞻远瞩的气象,欣赏的是从政者那份从容笃定的自信。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必须抓住“不畏”“浮云”“望眼”这三个关键词。
“不畏”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目标是望见日出,自然不会因为浮云的遮挡而放弃这个目标。“浮云”代表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浮云的确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它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
登高望远,方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才可顺势而为。超越困难,窥破假象,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远望的视线穿透浮云,直抵红日,只有“高瞻”,才能“远瞩”,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