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熟悉防空防灾警报信号规定,检验我市防空警报系统性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青岛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关于印发〈青岛市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发布灾情警报预案〉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定于2018年11月14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请广大市民在10:00-10:20认真听辨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害警报信号,并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
青岛市政府提示
市政府定于11月14日10:00—10:20在全市范围内组织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演习,将依次发放防空袭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连续鸣放3分钟);灾情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放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2分钟),各类警报信号间隔3分钟,共计20分钟,请注意听辩。
辨识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信号共分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辨识防空警报是正确开展防护行动的基础。如果把三种警报信号搞混了,那在战时的后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
1、预先警报
音响信号规定为: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长3分钟。其特点是“长间隔”。
其作用是在获知敌人即将对城市进行空袭的情况下发放的警报信号。
市民听到预先警报后,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照顾老人和小孩,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指定隐蔽地域。
2、空袭警报
音响信号规定为: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长3分钟。它的特点是“短间隔”。
其作用是在敌空袭兵器临近城市上空,已经开始或者马上就要对城市目标进行攻击的情况下鸣放的警报信号。
市民听到空袭警报后,除各行业(单位)必须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外,所有人员应立即就近进人防工程隐蔽。
3、解除警报
音响信号规定:连续鸣放一长声,时间为3分钟。它的特点是“无间隔”。
其作用是在敌空袭危险已经解除的情况下发放的警报信号。
市民听到解除警报后,应有组织、有秩序地返回家中和工作岗位。当敌人空袭造成房屋倒塌、火灾和人员伤亡等情况时,要在所在单位或社区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灭火、抢修等行动,消除空袭后果,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把空袭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灾情警报
音响信号规定为:鸣15秒,停10秒,再鸣5秒,停10秒,反复3遍,时间为2分钟。
其作用主要是向人们通报有重大灾情发生,要立即实施应急救援和采取防护措施。
青岛的人防工程在哪里?
青岛大大小小的地下商业设施,很多在具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着特殊时期地下人防设施的功能。
人防工程、广场、公园、地下商业设施、绿地等开阔地以及我市按人防要求在建的地铁均是人员疏散掩蔽场所。
目前青岛已建成多处功能完备的应急避灾场所,比如:
市南区八大峡广场
市北区海琴广场
李沧区文化公园
黄岛区市民文化广场
城阳区世纪公园
即墨区墨河公园等
青岛市和各区市人防办已在部分工程和场所明显位置悬挂人防标识牌,大家可以留意观看。
为何在11月14日拉响防空警报?
警报的背后,是一段让中国人无法忘记的屈辱历史!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略军在青岛栈桥强行登陆,武装占领青岛,青岛从此沦为“殖民地”。这也是青岛选择要在11月14日拉响警报的原因。
在被德国占领17年之后,青岛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至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成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首个被中国收回主权的城市。
防空防灾警报信号的发放,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随时可以鸣放。在和平时期,试鸣一方面是为了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另一方面对市民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醒,通过媒体和鸣放警报,让大家都知道不同信号代表什么含义。
1998年,我市将11月14日定为“警报试鸣日”,旨在唤起市民的国防意识,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青岛市作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市,确定每年组织一次防空警报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