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确定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以来,城阳区以“‘帮’字入手,温暖实践”为特色,突出思想引领、行为实践、关爱帮扶、以文化人,逐步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一三五七”工作思路。
一: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
围绕五大使命任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筑造“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三:“文明实践三级组织体系和阵地建设架构”
在区级层面,城阳区成立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在建百姓乐园、国学公园、青岛新天地3处文明实践阵地。在街道层面,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主任的文明实践分中心。
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层面,成立以党组织书记为站长的文明实践站。目前,全区6个街道、225个社区和56个条件成熟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完成创建工作。
五:“五字要求”,即“帮”上做文章、“延”上下功夫、“践”上求实效、“新”上出特色、“考”上抓落实
(一)“帮”上做文章。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城阳故事、红色宣讲等8支队伍和390支特色小分队、9万余名志愿者,围绕“七帮”项目打造“全民志愿·阳光城阳”品牌。如在“帮困”中,结对帮扶1437户贫困家庭。在“帮事”中,棘洪滩街道“和事佬”志愿调解队在动车小镇大面积拆迁腾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帮病”中,创建600多名志愿者参与的“向日葵”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在“帮心”中,瑞阳心语文明实践站开展“阳光心灵”公益健康服务200余场次,接待咨询2000余人次。
(二)“延”上下功夫。向15个派驻工作队的薄弱社区延伸,向52万新市民延伸,向90条公交线路延伸,向17处广场、72个口袋公园延伸,向手机客户端延伸,新建立城阳蔬菜批发市场业户驿站、海上文明实践站等特色实践站,努力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三)“践”上求实效。一是“思想铸魂”文明实践。打造“40分钟”微讲堂,坚持每周在各实践阵地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微宣讲”活动,每天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实践站,开展“晨学理论5分钟”。二是“移风易俗”文明实践。针对婚礼中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创建全省首家新时代结婚礼堂。目前已为9对新人举办了婚礼,并已向街道、社区延伸,社会反响强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三是“家风建设”文明实践。每年在全区评选表彰100户“阳光家庭”,并通过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传承好家风。四是“文化惠民”文明实践。突出以文化人,举办“民间艺术节”“市民节”等文化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思想、正能量传播到基层、传播到群众。
(四)“新”上出特色。一是创新“六化”运行机制。即阵地普及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流程规范化、宣传广泛化、考核科学化。二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IPTV和爱青岛手机客户端,建立文明实践新媒体融合平台,随时随地、润物无声。三是创新活动流程。推广“6+X”规范化流程,增加文明实践活动仪式感。四是创新宣传方式。每天讲述一个城阳故事,目前已讲述500多个,今年还将开展千场城阳故事汇活动。
(五)“考”上抓落实。一是纳入对街道、社区的巡察考核。二是实行星级评定。2018年评选了20个星级文明实践站,分别给予2万元、4万元、6万元奖励。三是文明积分激励。在线上城阳实践平台建立“文明实践积分榜”,对各实践站实行量化积分、动态管理。四是加大考核奖励。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阳光社区评选的主要内容,每年对评选的30个阳光社区,每个给予30万元补贴。
七:“七有标准”,即“有机构、有编制、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平台”
“七有”,即“有机构、有编制、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平台”。城阳区成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核定专门编制,确保文明实践工作有机构抓、有专人管。社区文明实践站设立专管员,由社区两委成员兼任或实践站骨干担任。
城阳区以“让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为目标,将继续抓实抓细抓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和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力争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