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给萍乡带来了全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理念。
通过设施联动和系统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体海绵设施的作用,构成城市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人水共生,让城市不再内涝——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市市长李江河-本报记者 徐姚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江西萍乡市因为一项内涝区整治工程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海绵萍乡”一下子又上了“热搜”。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萍乡市市长李江河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萍乡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当地很多城市内涝问题迎刃而解,以前“逢雨必涝”的状况明显改观。萍乡这座赣西小城也因当地的“防涝之变”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
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因地制宜,构建完善的雨洪调度系统
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核心是对城市雨洪的治理。自2012年这一概念在我国被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便在化解新型城市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方面被寄予厚望。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江西萍乡市名列其中。
李江河介绍,萍乡市地处赣湘分水岭,既是全国典型的缺水城市,又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之前,萍乡洪涝灾害问题极为突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以内涝积水最严重的萍乡城区万龙湾积水点为例,2016年6月15日和7月8日两次暴雨,降雨量分别为104.8毫米和79.8毫米,最大积水深度达到了1米,周边居民饱受内涝之苦。”李江河说,“但萍乡属于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短缺成了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项顽疾,亟待解决。”
“海绵城市给萍乡带来了全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理念。”李江河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萍乡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完善的雨洪调度系统。之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萍乡似乎找到了一个人水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是符合萍乡实际的。李江河感慨道,自2017年关键节点工程建设完成后,萍乡市至今已历经了多次暴雨的检验,各河流平稳度汛,始终未发生漫堤等问题,历史内涝点也无一发生内涝,真正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经过几年建设,海绵城市的功能开始显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灾害防治力度,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海绵城市也再次引发关注。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风险因素和安全挑战越来越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地震、气象、水文、地质、测绘等工作。这给萍乡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构建海绵萍乡切实做好自然生态空间的科学规划
如何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李江河的目标很明确,全面构建海绵萍乡,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和涉水方面问题的防灾减灾能力。
他表示,一方面,萍乡将通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环境修复,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防灾减灾。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市域山体、水系、林地、田地、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科学规划,适当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同时做好城市系统规划与发展统筹,不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范围,不随意改变空间格局,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地进行城市建设,为萍乡市保留自然的滞蓄缓冲空间。
“我们还将通过调节区域气候,避免因城市过度开发导致极端气候现象;通过保留自然滞蓄空间,在暴雨来临时分散、滞留、存蓄上游来水,减轻河道行洪压力,防止洪涝灾害,雨后缓慢补充到河湖水系中,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压力。”李江河说。
另一方面,李江河认为,要通过设施联动和系统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体海绵设施的作用,构成城市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萍乡先后建设了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和智慧化设施调度平台。在试点建设初期,主要作用在于加强海绵城市的本底监测及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定量化评估。在试点建设后期,通过设施监控、多设施联合调度、设施巡检、评估考核等功能,实现已建成海绵设施的全面调度管控。
“这些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和智慧化设施调度平台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平台。借助管理平台,可及时发现海绵设施存在的问题,并派遣相应责任单位进行巡查、检修。”
李江河介绍,他们根据气象预报数据和雨量实时监测数据,按照防洪、防涝预案,及时发布设施调度指令。如暴雨来临前,提前对萍水湖、玉湖等调蓄水体水位进行预降,腾空关键节点调蓄池;暴雨来临时,根据河道运行水位与易涝点积水情况监测数据的变化,及时开启强排泵站,保障各类排涝除险设施功效的有效发挥。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逐渐完善智慧化管控平台,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能力,提高海绵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李江河说。
防范救援能力,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统筹各种救援队伍和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工程,尽快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救援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