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青岛 >  资讯

城阳故事│王磊——踩着高跷,做最纯粹的传承者

2019-09-20 17:08 来源: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

  今年2月19日,城阳区第二十五届民间艺术节闭幕式展演在正阳中路举行。在夏庄街道演出专场,十多个高跷表演者身着戏装,扮演孙悟空、沙僧、财神爷等艺术形象,他们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现场观众们不时掌声阵阵,喝彩声声。

  人群中的王磊,面色凝重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位高跷演员,演员们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都尽收眼底,心里既紧张又心疼。“作为领队人,我不在乎表演的荣誉成绩,但我却时刻担心队员们的人身安全,毕竟踩高跷不是普通的表演。”

  靠着对高跷的热爱

  做最纯粹的传承者

  高跷是古代百戏的一种,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操作一些如跳跃、过桌子、扭秧歌等极具高难度的动作。西宅子头社区踩高跷文化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社区里踩高跷的氛围很浓厚,演员热情地舞动,围观大人小孩们热烈的呐喊,那种场景让人觉得温暖而珍贵。”2003年王磊分管社区宣教工作,看着日益被“冷落”的高跷技艺,40岁的他开始拜师学艺,下定决心要把高跷重新“拾起来”。

  能人在民间,志士藏身边。面对胳膊划伤、腿部红肿、脚趾变形等残酷训练带来的影响,王磊没有轻言放弃,直到最后熟练掌握并能精准演绎十多套高难度的高跷经典动作。出师后的王磊,开始陆续把志同道合的居民们组织起来,一遍遍地耐心教导,一次次地亲身示范,让高跷技艺与文化在社区里被重新唤醒。

  靠着是对踩高跷的热爱和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高跷的纯粹想法,王磊带着大家不时到各个街道、社区演出,从未收取过任何报酬。“高跷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舍不得让它没落消亡,把它发扬和传承下去是我的心愿和使命。”在王磊的努力下,2008年西宅高跷成功申请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他,也成为了大家心中名符其实的“高跷王”。

  京剧“嫁接”高跷

  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过去踩高跷大多数在土路上,摩擦力较大,如今高跷表演多是在光滑的大理石路面上进行,这给表演者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这一点王磊想得比谁都细。“队里有很多五六十岁的成员,他们无私奉献加入进来,我就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为此,王磊创造性地在高跷的底部安上轮胎套,牢牢地把队员“吸”在地面。

  “以前我们都是穿着民俗服装表演传统高跷,观众慢慢就不爱看了,更吸引不了年轻人。”高跷的发展遇到瓶颈期,让王磊苦恼不已。偶然的机会,让他萌生了将京剧“嫁接”到高跷上的想法。“京剧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可以烘托气氛,很好地弥补高跷的不足。”队员们没有京剧基础,他就特意邀请专业的京剧舞蹈老师,教化妆、指导服装搭配和舞蹈编排,让高跷和京剧两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此外,王磊还把夏庄街道的草莓、樱桃等土特产品形象融入到高跷表演中,更新让高跷表演内容,使其更接地气,更具生活气息。

  如今,社区高跷队在王磊的带领下,从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50多人,以中青年学习表演者为主力。“十多年的努力,‘踩’出了一条高跷传承发展的新路子,值得了。于我而言,最开心的不是荣誉的获得,而是不断有年轻人加入进来,路子‘踩’出来了,得走下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