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传统茂腔焕发新活力

2019-09-24 15:01 来源:胶州广电

  胶州市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让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小戏茂腔,在新时代渐渐焕发出新活力。

  几天前,淄博大剧院里声腔悠扬,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应邀与观众见面。茂腔的质朴无华混搭着胶州秧歌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传统文化魅力十足。

  凭借这部戏,2017年茂腔演员们登上了中国戏曲的最高舞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如今一年三百场演出叫好又叫座,古老的茂腔传遍大江南北、现身国际舞台。

  茂腔源于明代,青岛、潍坊等地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解放后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小调被定名“茂腔”。为保护剧种,1950年政府把流散在青岛各地的茂腔艺人组织起来,成立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八年后剧团迁址到了现在的胶州市。

  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着变化。七八十年代的茂腔依然唱着传统的“八大记”,剧团似乎不再那么风光了。

  当时,所有地方戏种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验:能否在不景气的市场上生存下来。就在最不景气的当口,刘宗涛接任了胶州茂腔剧团的团长。

  刘宗涛到处求人联系演出,一方面需要挣钱养活剧团,一方面是想维持这小戏的腔调声声不息。2006年,国家开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与胶州秧歌一起入选,剧团挂上了“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牌子,政府买单对茂腔进行系统的挖掘和保护,《南京》、《东京》、《小姑不贤》等五出茂腔经典戏得以在全国巡回演出。而这次交流也打破了刘宗涛内心的平静,他萌发编排《秧歌乡的故事》这个创新的想法。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茂腔也步入发展的新时代,胶州市利用国家艺术基金,引导剧团不断改进剧目。每次演出回来,大家都要根据舞台效果,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刘宗涛欣慰地看到,重投入、深挖掘的经典作品带动剧团逐渐形成老中青搭配的人才梯队。

  这两天,在胶州开展的“名师高徒”活动中,两位年轻人按照传统仪式向张梅香拜师。茂腔的传统剧目有100多部,张梅香和老伴重新拿出几十年前整理的曲谱继续完善。老人们有个信念,要把过去口口相传的唱腔全部挖掘出来,译成谱子,留给年轻人,传统的宝贝一个都不能少。

  小戏唱好也是大戏。这几年,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组织了1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65个村庄、社区建设起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古老的非遗项目在胶州大地和群众心中真正“活”了起来。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