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容易增加患病风险的做饭习惯,有的还伤肺
爱青岛 2020-02-24 19:17

  2020的开始很特别,不仅给了我们史上最长的假期,还让不少人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只靠外卖过日子”的阿宅,摇身一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美食博主。

  但是健康烹饪不仅是要吃得健康,还要有健康的做饭习惯才可以。

  不健康的做饭习惯,不仅可能会增加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可能会导致癌症。

  快来看一看,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做饭习惯,你是否也中招了?

  一、等油冒烟了才下菜

  这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烹调经验了。

  但食用油一冒烟,就说明已经超过了油的烟点。

  而我们常吃的油,如花生油,它的烟点是227 ℃,精炼大豆油和玉米油的烟点都在230 ℃ 以上。所以油冒烟,也意味着此时的烹饪温度已经非常高了。

  除了易将食材烧焦,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之外,产生的油烟还会危害我们的肺部健康,甚至可能会引起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

  所以一般来说,只需将锅加热15~30秒,就可以将食用油和食材倒入锅内,千万不要等油冒烟了再操作~

  二、炒菜时不开油烟机

  不少人因为长期不清洗油烟机导致吸力不够,就不愿在炒菜时打开油烟机,反而选择打开门和窗户,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炒菜产生的烟雾里含有大量的PM 2.5,这时的PM 2.5会吸附不少的致癌物,如苯并芘、杂环胺,而油烟机正是帮助PM 2.5快速排出的设备。

  靠着自然通风是远远达不到快速降低PM 2.5的效果的。

  长期这样炒菜,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比如可能会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因此,定期清洗油烟机,炒菜时打开油烟机,并且炒完菜再开个5分钟左右,才是对健康负责任的做法。

  三、喜欢用猪油

  很多人觉得猪油特别香,却不知道猪油里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

  经常以猪油为主要烹调用油,也更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1]

  如果喜欢吃猪油,偶尔吃点还行,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是换成植物油更好。

  四、蔬菜喜欢烧得久一点

  许多小伙伴都习惯往炒好的蔬菜里再加点水,加盖焖一会儿,觉得这样做,菜不仅更软糯,还能更入味。

  但其实长时间的高温焖煮不仅会大幅降低蔬菜中一些不耐热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C,还会让汤汁里的盐分更多地渗透到食材内部,无意间就让我们摄入了更多的钠。

  而钠摄入过多,已经被确定是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对于常见的叶菜和根茎类蔬菜,更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应该是:将清洗干净的蔬菜焯水断生后,大火快速翻炒直接出锅即可。

  五、放盐太多

  前文已经提到,盐摄入过量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我们日常使用的调味料,如味精甚至是番茄沙司,其实都有盐。

  因此实际上,几乎绝大多数家庭的盐摄入量,都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人均6g。

  少摄入盐,不仅有利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还能让你重拾食材的本味。

  减盐行动刻不容缓:

  1.多使用天然的调味料,如花椒、八角等,减少对食盐的过度依赖;

  2.选择控盐勺,控制用盐量;

  3.少吃腌制食物。

  六、炒完一道菜不洗锅接着炒

  一般的铁锅在一次烹饪后,极易在内壁残留食材或食用油,这些油在长时间的高温下会不断分解氧化,产生致癌物质。

  且不清洗的铁锅也极容易发生糊锅、焦化等现象,影响菜肴口感。

  所以不要偷懒,炒完一道菜一定要及时洗锅,再炒下一道~

分享到
点击分享文章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