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青岛 >  资讯

李健:在机场“上班”一个月的翻译志愿者

2020-03-23 18:09 来源:半岛都市报

  “我长那么大头一次在机场这么多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健还在机场的志愿者岗位上坚守着。2月25日晚,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城阳街道防疫指挥部决定成立境外返青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负责在机场对接城阳街道的境外返青人员。了解到工作专班急需外语翻译,在韩国生活过三年的李健马上报了名,26号上午在街道培训完就到机场报到了。

 了解到街道的机场工作专班急需外语翻译,在韩国生活过三年的李健马上报了名。

  “最多的时候,从早上9:35到晚上23:55,一天大约有十五、六个航班。”李健说,作为翻译,他要保证随时待命,与外国旅客沟通需要填写的信息,然后安排车辆送旅客离开机场。

  通常,一件简单的小事,比如,让旅客在候车区等待专车,工作人员可以只用一个简短的祈使句表达这个意思,但也可以把它变成一段暖心的话,解释下为什么要等待,大概等待多久……李健选择了后一种做法,“语言是带感情有温度的,我作为翻译,就是要用耐心细致的解释安抚旅客的心,毕竟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大家的心情也都比较紧张,不能用简短的‘命令’式语气来让别人配合,那样太冰冷了。”李健说。

  一天晚上10点多,一位年轻母亲带着不到三岁的孩子在机场遇到了“麻烦”,完成各项检查登记后,在等待班车的过程中,孩子突然哭闹起来。疲惫、不安,加上哭闹不止的孩子,这位年轻妈妈也跟着焦虑起来,“我必须现在就走!”这位母亲态度坚决,但班车暂时还没有周转回来,李健主动走到跟前向这位母亲解释,还给孩子买了汉堡和玩具,送来了一杯热水。“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就跟她解释,车很快就到,她这种带着孩子的特殊情况,要优先送她们回去。”李健回忆说,后来顺利把旅客送上了车,这位母亲一直给他鞠躬表达感谢。

 有时候顾不上吃饭,李健和同事们就在接机间隙,趴在机场的座椅上,匆匆吃上一碗泡面。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李健说,多年前一次出国因恶劣天气滞留机场的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下飞机就是大风大雨,我的手机又恰好没电了,联系不到接我的人,在机场一等就是三个多小时,当时着凉了身体很不舒服,那种无助感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自己的类似经历,李健特别能理解这些出门在外的外国旅客,“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不通实在是太麻烦了,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跟他们沟通,明白他们的需求,大多数旅客也都是很客气的,也很尊重我们,对我们的各项措施和服务都很满意。”

  跟外国人打交道,李健并不陌生,在公司做对韩招商工作,他经常要对外联系韩国协会、企业和政府招商部门,“招商引资工作是要把客户引进来,让他们留下来。”李健说,志愿者就像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跟每一位外国旅客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给青岛打广告,是在展示整个城市的形象。

  “这段时间,每天见很多人,说很多话,但谁也不认识谁,同事们也都是戴着口罩,不交换名片,也不坐下来喝茶,大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李健说,等疫情结束了,他们这些志愿者同事们还需要“重新”认识一下。

 翻译组的同事们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单位,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大家每天见面,只知道对方的名字,却看不清彼此的面孔。

  比起平时的工作,第一次在机场“上班”的李健忙碌了太多,从上午9点到机场,经常要忙到半夜2点多才能回附近的酒店休息,20多天的时间,李健没有请一次假,没有回一次家。“家里都安排好了,父母都很支持我,叮嘱我安心工作,就当做是一次出差。”

  至于什么时候休息一下,李健说,自己是个喜欢“有始有终”的人,“从一开始来了,我就希望能够坚持到底,坚持到完全胜利的那一天。”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