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浙江梅雨季超长、雨水超量,新安江水库自建库以来首开九孔泄洪,浙江省防指启动防汛一级响应。面对严峻防汛形势,浙江加快推动从依靠经验防灾减灾向依靠数字化现代化手段、综合集成多种防控体系转变,其中的自然灾害“浙江安全码”(以下简称“浙江安全码”)大显身手,成了该省应对台风、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的利器。
“码上转”
精准实现人员转移
“立即启动合一村二级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点人员转移。”不久前,一场防汛防台应急演练在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合一村有序展开。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预警员喇叭警报响起,应急小分队迅速整装出发。在志愿者和医疗队的帮助下,40名被转移的群众陆续来到安全地点,扫描“浙江安全码”、领取生活用品,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以前转移群众需要应急分队上门通知,今年推出了“浙江安全码”,防汛人员可以实时确认风险区域的人员转移程度,提高了群众转移的精准度。”鄞州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薛艳表示。
梅汛、台汛灾害来临,人员安全转移是减少伤亡的有效手段。怎么转移,往哪转移,转移多少?这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浙江安全码”的推行,成了该省遭遇台风洪涝灾害时对人员转移开展精密智控管理的重要手段。
浙江市民通过支付宝搜索“浙江安全码”小程序,就能领取自己的安全码。一旦出现台风、洪涝等灾害,特定地区应转移群众的安全码将会变为红色,这就意味着这些群众必须立刻转移。此外,被转移群众还可通过扫安全码进入避灾安置场所,申领救灾物资等。
据悉,前期,浙江省防指在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基础上,以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指挥协同机制为手段,探索推出了“浙江安全码”,并将其重点运用于风险区域人员转移、抢险救援队伍通行、灾后救助等防汛防台期间的应急管理工作。今年6月,“浙江安全码”正式上线,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制定发布了《人员转移精准管控基础信息排查及“浙江安全码”应用实施方案》。
“灾情发生时,需要转移到集中避灾点的人员,可通过自行扫码或由集中避灾点管理人员代替扫码的方式进行登记;投亲靠友的,可自行扫码或由亲友扫码报平安。参与防汛工作的人员将通过应急管理移动端实时查看受灾人员的动态转移情况,并对未扫码确认转移到位的人员逐一进行核实。”省防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全面摸排
责任贯穿始终
其实,小小二维码的背后是浙江省对每一个风险区域的分析划定,是对每一名需转移人员的信息核定,是对每一条转移线路的妥善敲定,也是推进每一级管理员责任落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排查对象和范围、提供风险区域清单和排查标准、组织开展排查和系统录入、信息审核和确认上报,一环扣一环,既要缜密又需扎实。而这其中,底数清、基数准直接关系着“浙江安全码”的效用。
为提高人员转移阈值精准度和数据采集的精准度,该省防指提出,基础信息排查执行“一下一上”的模式:先由省级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提出人员转移的建议指导数,再由市级、县级防指有关成员单位结合本区域实际进行调整,然后由乡(镇、街道)进行核实,最后由县级、市级防指分别组织相关部门审核确定应转移人员,并经省级有关部门同意后报省防指。
杭州市临安区作为“浙江安全码”的试点地区,早在今年汛期前就对村里做了全面摸排,并对小流域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等区域,按照重点转移、扩大转移等级进行了划分,明确村里需转移人员数量,并按照“浙江安全码”要求提前赋码。该区每名需转移人员都有一名村级责任人、一个转移地点与之对应。应急转移期间,相关负责人可在管理系统中查看安全码扫码情况,进而了解转移人员是否安全。
7月6日上午,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桃源溪村汛情告急。91岁的邱有法及其老伴儿成为“浙江安全码”后台被着重关注的对象。暴雨来临后,村党支部委员徐月龙、村委委员徐寅飞赶到住在溪边的邱有法家中,背起他们迅速向村避灾安置点转移。刚进安置点,网格员就帮老人完成了扫码报平安操作,随后,安全码系统后台显示邱有法夫妇已进入了避灾安置点。
“我们村有3个自然村,走一圈得10多公里。没有安全码之前,村民到底有没有撤离,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转移村民至少要三四个小时。”该村村委会主任梅石春说,“现在,我们在后台就能掌握所有应转移人员的信息,村干部也能第一时间知道谁要转移、谁还没转移、该转移到哪里,村民也能知道该找谁求助、去哪里避险。”
“今年汛期,全区面雨量是常年的2.7倍,‘浙江安全码’的推行,在极端天气预警、人员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临安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马锡钧说。
数字赋能
“码上”安全
“浙江安全码”的智慧化程度可不低。通过“浙江安全码”后台的数据分析大屏,各级防汛防台指挥中心可实时看到本区域内所有人员的转移动态,及时督促人员转移责任落实到位。通过“浙江应急通”,基层转移责任人可实时查看自己负责的人员转移情况,对未扫码确认转移到位的人员逐一进行确认落实,实现人员转移的动态化管理。通过运营商提供的人员流动热力图,可以实时分析危险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外来滞留人员,及时采取转移措施,实现人员转移的精准化管理。
“码上救”是“浙江安全码”的另一项重要应用。需要进入灾区的社会救援队伍,可先提出申请,经当地防指审核同意后,获取救援队伍“通行码”。凭借该码,救援队伍可以快速通行相关交通管制卡口,接受统一调配;未赋码的社会救援队伍,不予通行,确保抢险救援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另外,“浙江安全码”还开通了“码上动”(响应行动)、“码上转”(转移)、“码上通”(凭码通行)、“码上救”(救援)、“码上领”(领取救灾物资)、“码上报”(报险情)等功能,突出实战应用,彰显精密智控。
据浙江省应急管理厅科技与信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省已对地质灾害防范区、小流域山洪风险区、危旧房等重点领域的53万人进行赋码。“‘浙江安全码’的推广应用,将在提升浙江省应急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打造数字应急‘浙江样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