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配得上‘青岛模范老人’‘城阳身边好人’这些称号,提高城阳的知名度,为建设我的家乡尽一份力!”78岁的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居民王度极慷慨激昂。热爱文学的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彰显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内核,而《城阳武工队》就是彰显城阳历史底蕴和优秀传承的重要部分,所以他想将其搬上荧屏让更多人看到。可理想很满,现实很艰难,现在的王度极仍在为了这个梦想继续努力。
退休后再拾笔,只求脚踏实地
“整天待在家里打麻将,烟抽了一盒又一盒。”面前78岁的王度极回想起自己1999年退休后的生活说。
“现在我的生活很规律,写作的灵感也不曾断过。”王度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78岁的他更像是50岁左右的样子,激情澎湃。
他的转变离不开女儿的点拨。“爸爸,你不能再打麻将了,首先身体吃不消,再者你们这代人身上有很多的故事,为什么不写出来给人以启迪呢?”只因那时女儿的一句话,王度极如梦初醒,开始重新拾起文学创作的梦想。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三部曲……王度极引经据典诉说着他心中的文学世界。从2003年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小说集《老骥伏枥》,长篇小说《物极必反》和《变》,并在青岛文学和当代小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十二篇,已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文学创作者。面对记者的称赞,王度极急忙摆摆手,称“不敢当”。
谦虚发自内心。王度极从18岁起就偏爱文学,但屡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气馁过,搁笔过,放弃过。王度极认为,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不能高得离谱。到如今,他只求脚踏实地。
入京十三次,只为圆梦
偶然翻看过《城阳武工队》,王度极就深深地喜爱上了这本小说。“你别小看这城阳武工队,当年李肇兰领导的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王度极讲起小说中的故事来神情振奋,双眼瞪得圆溜溜,“城阳的游击队当时力量薄弱,枪都没几支,但还是一起守卫住了城阳。这说明什么,说明人民必胜,和平必胜!”
作为城阳人,他觉得这部反映城阳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好故事应该搬上荧幕让更多人知晓,成为城阳的文化名片。由此,他便有了把《城阳武工队》拍成电视剧的想法。王度极经青岛大学的朋友王照青介绍认识了导演任豪,希望任豪能帮助他完成这个梦想。年轻朋友可能并不熟知,1984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任豪的代表作之一。任豪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由王度极负责前十五集的创作。
在亲自前往潍坊拜访《城阳武工队》的作者李肇兰并获得其版权授权后,王度极因不懂剧本创作,又专程跑到北京去找老同学,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表演系主任兼教授刘书亮,向其请教如何创作剧本。前前后后有十三次。
即便如此奔波,可由于当时种种因素的限制,王度极的梦想暂时搁浅。
梦想要继续下去
今年六月的上合青岛峰会让王度极似乎再次看到了希望。“莫言的《红高粱》带火了高密,这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效益。后峰会时代青岛的文化形象与推广再次备受瞩目,这对于《城阳武工队》来说是一个契机。”对于梦想的搁浅,王度极一直耿耿于怀,“我要配得上‘青岛模范老人’‘城阳身边好人’这些称号,提高城阳的知名度,为建设我的家乡尽一份力!”
面对《城阳武工队》能否受广大年轻人接受的质疑,王度极表示,自己与年轻人之间的确会有代沟,但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要剧本够精彩,总会吸引住年轻人。除了《城阳武工队》,他的书桌上还摆着他新近创作的剧本样品。
在问及今后是否还要继续争取落实“城阳武工队”的拍摄项目时,王度极身子向后靠住沙发,双手拢住右膝说:“当然还要继续下去,我已经修改了三遍,当然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