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安徽芜湖一男孩在小区被狗咬伤面部,先去做了整容手术,第二天才去打狂犬疫苗,一个月后死于狂犬病发作。
2017年6月20日,西安一女士被流浪狗咬了一口,随后她立即去医院注射了狂犬疫苗。但仍然在第28天时不幸死亡。
2018年9月5日,浙江湖州一男童被街头一狗咬后,虽然立即去医院进行了免疫注射,但仍于9月19日发病死亡。我们都知道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可以防止发病。但是上述这些案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免疫失败呢?
这些悲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伤口前期处置、注射策略是否得当、注射操作是否规范等等。不过,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如果被疑似病犬咬伤,光是寄希望于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暴露后的处置要尽快进行,整个处置包括三部分:
1.伤口处理;
2.狂犬病疫苗接种;
3.必要时采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以上三部分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很多人总以为马上去医院打针就万事大吉,其实,如果第一时间伤口的处置没有做好,很可能后续两项措施就会失败。特别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情况,潜伏期很短,疫苗来不及起作用。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网页的狂犬病页面上,有这么一句话:在与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之后,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清创极为重要,可以挽救生命。
该页面还介绍了具体的清创措施:立即用肥皂和水、洗涤剂、聚维酮碘消毒剂、或可杀死狂犬病毒的其他溶液,彻底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其目的是将大量尚未来得及进入肌肉组织的病毒拦截下来。很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一个重要环节,只想到被狗咬了马上去医院打针,错失了最佳处置伤口的良机。而上面那个芜湖男孩第一时间是去整容而不是打疫苗,就是更加的错误!